與其他藝術門類不同,雕塑對材料的依賴性更強。誠然,藝術家的所有藝術只有通過物質材料才能表達出來,物質材料是雕塑藝術的載體。但是,對于普通觀眾而言,一幅國畫畫在紙上或者絹上,使用廣告顏料還是傳統國畫顏料,其區別度遠不如作者畫的是男人還是女人那么大。而雕塑則不同,一件作品使用石頭還是金屬,在視覺上的區別就非常明顯。此外,對一件雕塑作品的欣賞,通常還可以通過觸摸完成。在觸覺上,材質的光滑與粗糙,都能通過神經纖維末梢傳達到大腦,大腦再做出反應。宋偉光指出:“不同質地的材料其自身的物理性質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和觸覺感受各不相同。對藝術家來說,材料是一種語言,當被藝術家所采用時,它便顯現出了其性格?!睆牟牧辖嵌葋砜吹袼芩囆g的觀念表達、情感傾注與語言呈現,也許更為有趣。
01、觀念
盡管雕塑家許正龍說:“世界上沒有不能利用的材料,關鍵在于人們是否發現材料的美并能充分把它表現出來?!?但是,藝術家對于雕塑材料的選擇是受時代、地域、經濟能力、顧客口味等因素的限制的,尤其受到社會集體觀念的影響。
02、情感
材料本身沒有情感,是藝術家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其中,材料才成為藝術品的有機構成,從而引起觀者的共鳴。對材料與情感的認知,實際上是對“情”與“物”二者關系的認知。20世紀以來,西方美學與藝術理論話語主題發生了轉變,藝術表現論成為主要議題。傳統的主體和客體二元對立的模式,被主客二體統一模式所替代。阿恩海姆的情物同構說提出主客體統一的共同基礎是力的結構,客體對象因具有力的式樣而有表現性和趨同性;杜夫海納的情感先驗說則認為主客體統一的共同基礎是情感先驗,審美對象因具有情感性質和意向性特點而成為“情感物”或“準主體”。無論是阿恩海姆還是杜夫海納,都注重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主客體的互動關系。
03、語言
純粹從藝術語言的角度來創作和研究雕塑的歷史并不長。西方雕塑家對于雕塑語言的探索要稍微早一點。美國學者威廉·塔克的《雕塑的語言》一書,總結了羅丹、畢加索、馬蒂斯、布朗庫西等藝術家的獨特的雕塑語言,并從雕塑本體出發,z終指向他對現代雕塑所做出的明確界定:“雕塑作為自我包含的物體?!?我們在解讀羅丹的雕塑《巴爾扎克》時,往往傾向于去分析羅丹出于什么原因將巴爾扎克塑造成這個形象,此時的巴爾扎克正在構思哪一部小說。欣賞一件佛教雕塑時,會去考證這是魏晉的還是隋唐的,是什么人發愿制作了它。諸如此類,仿佛除去題材本身之外,我們對一件雕塑就不知道應該談論什么。當遇到摩爾或者布朗庫西的作品時,觀眾完全不懂得這是在表達什么。雕塑本體語言成為橫亙在雕塑家與普通觀眾之間的一道溝塹。對于普通觀眾而言,雕塑語言是一門外語。通過視覺與觸覺的雙重感知,我們至少知道一件作品采用的是石材還是金屬——雕塑語言是一種可以理解的外語。